《上海开放大学报》  

第01版:第01版

初心如磐 使命在肩

摘要:  光阴荏苒,岁月如歌。在2020年这极不平凡的一年里,我们迎来了上海开放大学六十华诞。在此,我代表上海开放大学党委,向每一位六十年来为学校事业发展挥洒青春、流淌汗水、积极贡献的教职员工、离退休老同志致以诚挚问候和良好祝愿!向长期来,关心、

凝心聚力谋发展 继往开来逐梦行

摘要:  在不寻常的2020,我们这所不寻常的大学迎来了60岁生日。  这60年,学校与国家和上海的发展同频。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市民对成长的需求,就是我们必须担起的责任。我们致力于为全社会提供学习机会,满足市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致力于培养具有自主

上海开放大学建校60周年 下列单位发来贺信、视频

摘要:  (排名不分先后)  复旦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上海电机学院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国家开放大学 北京开放大学 江苏开放大学 广东开放大学 

第02版:第02版

在教育改革浪潮中谱写开放大学崭新乐章

摘要:    改革是时代发展永不褪色的主旋律。21世纪以来,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日新月异,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并催生了人类社会向学习型社会的发展演变。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九大报告都明确提出要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加快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终身学习日益成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选择。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相对单一封闭的教育体系亟需向多元开放的教育体系转变。开放、灵活、包容、终身的教育理念成为引领教育改革走向未来的核心理念。  开放大学作为开放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我国推进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进程中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次提出要“办好开放大学”。同年,“探索中国特色的开放大学建设模式”被列入国务院批准的20个国家教育体制重大改革项目之一。  上海开放大学,这所依托上海电视大学50多年办学基础而组建的新型大学,迎着我国终身教育大发展的春风、踏着上海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步伐,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2010年7月21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同意依托上海电视大学组建上海开放大学。  ——2012年6月21日,经教育部批准,上海电视大学更名为上海开放大学。7月31日,上海开放大学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揭牌成立。  这是我国开放教育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也是学校从电视大学到开放大学战略转型的开始。  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揭牌仪式上指出:“在当今时代,当代中国,开放大学是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抓手,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是促进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支撑。”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沉甸甸的时代使命,上海开放大学责无旁贷,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责任担当,开启了建设一所具有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全面服务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新型高等学校的探索之路。  回望初心:在城市战略中找准发展定位  上海开放大学是一所什么样的大学?这是上海开放大学成立之初就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教育部关于同意上海电视大学更名为上海开放大学的批复》(教发函[2012]105号)明确:上海开放大学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面向成人开展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  尽管如此,这还不足以体现上海开放大学的区域特点,以及开放大学之于上海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那么,如何定位这所“新型高等学校”?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学校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几乎贯穿了上海开放大学从申办到建设的整个过程,是经过反复研讨而逐步明晰的。  “上海不缺一所一般意义上的普通大学,迫切需要建设一所服务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的新型大学”。这是上海市委、市政府在上海开放大学申办之初就明确的战略定位。这也是顺应上海城市发展需求、人们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和教育体制改革需求而逐步形成的定位判断。一方面,为适应城市经济产业结构升级对人才技能的需求,上海需要通过开放大学这种更加开放、灵活的办学形式来大规模提升劳动力人口的受教育水平,提高常住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口比例。另一方面,为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学习、追求生活品质的需求,上海需要建设开放大学及其全市性的办学系统和远程网络,改善终身教育供给结构,加快建设与之相匹配的终身学习服务体系。而且,为了满足社会成员尤其是来沪常住人口因教育体制和政策壁垒而不能接受优质教育的诉求,上海需要依托开放大学建立起深化上海教育体制改革的实践平台,架构起横向沟通、纵向衔接的学习“立交桥”,实现人人享有教育机会、人人享有优质教育。  基于此,上海市委、市政府全面推进开放大学建设,并把它作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载体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抓手。2006年,上海颁布实施《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建设一所新型大学”。2010年,上海与教育部签署《共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战略合作协议》,提出“建设与构建学习型社会和教育信息化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现代开放大学”。《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上海开放大学建设列为上海十大重点建设工程的内容之一。2011年5月1日,《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正式颁布实施。第二十二条规定:“本市设立的开放大学,应当逐步整合成人高等教育资源,形成开放的学习平台。”  这些文件和法规的出台逐步确立了上海开放大学在服务上海市民终身学习和学习型城市建设中的战略定位。2016年,《教育部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开放大学要“要努力办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新型高等学校”的目标。由此,服务市民终身学习和服务上海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战略定位,成为上海开放大学战略转型的主方向。  “上海开放大学不仅要建设一所开放办学的大学实体,还要在全市办学系统和远程网络的基础上,搭建起上海终身学习服务系统和市民终身学习服务平台。”这是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组织的十余次专题研讨中、在学校十余次建设方案修改中逐步清晰和明确的。这标志着上海开放大学作为新型大学的功能架构的确立,即“大学+系统+平台”。  “大学”是开放大学的基本属性。《教育部关于同意上海电视大学更名为上海开放大学的批复》(教发函[2012]105号)明确:上海开放大学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面向成人开展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可设置本科专业;可授予学士学位。根据文件精神,上海开放大学坚持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并举,致力于提升城市劳动力人口的学历层次和职业技能。  “系统”是终身教育的体系架构。上海开放大学作为上海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载体,应当建立起覆盖全市的终身学习服务体系。2007年,上海市依托学校组建上海市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指导中心,作为市级层面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和指导全市社区教育发展的工作实施机构。基于此,上海开放大学应努力建设“两大系统”:开放教育办学系统和社区教育服务指导系统。  “平台”是社会服务的功能集聚。上海开放大学作为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应搭建起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综合服务平台。这是上海市委、市政府在全局性布局中持续赋予开放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具体包括2007年起,学校承担的上海市学习型社会服务指导中心开始指导推进全市的学习型社会建设;2008年起,学校开始承建上海终身教育资源库和上海学习网;2010年起,学校开始承建基于易班网的思政教育示范网络平台;2011年起,学校开始承建上海教育城域网的核心节点;2012年起,学校开始承担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管理中心的建设与运行。  “上海开放大学要聚合市、区、行业优质成人教育资源,依托远程教育网络,建设成为一所既能提供学历教育、开展职业培训,又能普及休闲文化教育,实现多样化、多层次服务终身教育发展的新型大学。”这是在开放大学揭牌仪式上,上海市对这所在学习型城市建设背景中应运而生的开放大学的描述。自揭牌成立之日起,上海开放大学的事业布局已经明确,即学历教育、非学历培训和社区教育。2019年,学校整合成立学历教育部、非学历教育部和社区教育部,在体制上以“三教并进”之势合力加快学校转型发展。学历教育服务,致力于推进培养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发展能力的、适应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非学历教育服务,致力于满足社会各类人员的资格认证和技能提升需求;社区教育服务,致力于提供满足市民多样化需求、惠及社区居民的休闲文化教育。  基于上海开放大学的战略定位、功能架构和事业布局,2018年,上海市教委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一流开放大学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明确要“加快建设具有上海特点、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开放大学”。这对学校转型发展提出了更高质量的要求,已经成为上海开放大学建设的长远目标。  只争朝夕:在改革实践中把握转型之舵  从电视大学到开放大学,改革转型该如何落地?是否有现成的模式可以遵循?因为开放大学并非新鲜事物,继1969年英国开放大学成立之后,世界各国以“开放大学”命名的高等学校已有近60所(不包括如法国远程教育中心等开放教育机构)。尽管如此,通过对国际上有代表性的开放大学建设模式的比较,学校逐步认识到:它山之石,未必攻玉。上海开放大学建设既不能走广播电视大学的‘老路’,也不能走传统普通高校的‘路’,更不能完全参照英国开放大学的‘路’,而要在服务国家和上海发展战略的形势下,边研究边探索、边实践边总结,在持续的改革实践中不断摸索出转型之路。  根据教育部更名文件提出的“四个转型”要求和《教育部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提出的“十二项”建设任务,学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紧跟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习型城市建设进程,秉承“有教无类,乐学致远”的校训和“为了一切学习者,一切为了学习者”的办学宗旨,以服务城市发展战略为目标,以教育治理能力提升为保障,以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核心,以教育信息化建设为支撑,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动力,积极深化改革创新、加快学校的整体战略转型。  十年来,学校按照新型高等学校定位,不断健全开放大学治理体系,提升开放大学治理能力。开放大学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是推进学校各项事业改革发展、加快开放大学转型的根本保障。根据开放大学的战略定位和新型架构,学校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主任、各委办局领导为委员的校务委员会,为各类教育资源在开放大学平台上的共建共享提供了有力支持;率先制订了《上海开放大学章程(草案)》,并以此为依据,完成了一系列规范性制度建设;健全“党委领导、校长负责、专家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制度,不断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持续更新组织结构,总校形成学历教育部、非学历教育部和社区教育部“三教并进”的管理体制,并不断强化二级学院主体地位;优化开放教育办学系统建设,率先成立三个特色学院,探索“共商、共建、共管、共享、共赢”的办学治理结构。实践证明,体制优化、制度更新与组织再造等顶层设计,持续为开放大学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十年来,学校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打造高等教育改革试验田。人才培养是开放大学的核心任务,也是战略转型的重中之重。学校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开放教育质量提升为核心,以优质专业和课程建设为抓手,以深化合作办学为路径,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为支撑,持续推进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不断优化专业布局,建成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家政服务与管理、养老服务专业等一批民生类品牌专业;探索课程一体化设计,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推进基于多种学习终端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建立开放教育学生思政课程体系,创新思政教育工作模式;开拓合作办学渠道,探索贴近政府需求和行业企业需求的合作办学模式;推进“上海百万在岗人员学力提升行动计划”,探索中-高等教育衔接、学历与职业证书沟通,开拓了一批贴近民生需求的非学历培训品牌;健全基于全过程的质量标准和质量保证体系,实施第三方质量评估,并接受社会监督。实践证明,质量为本、内容为王仍然是开放大学质量取胜的关键。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化将越来越多地走向以课程为核心的设计-开发-管理-评价一体化的系统性改革。  十年来,学校紧跟信息技术发展动态,不断推进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快智慧校园建设。现代信息技术是开放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和管理效能提升的重要支撑。学校始终按照“统筹规划、需求驱动、数据共享、创新引领、持续发展”的思路,持续推进教育技术的支撑与服务能力。在线教学平台经过功能整合、学习支持服务拓展,逐步升级为基于多终端的个性化服务。2015年起,上海市开放远程教育工程中心的建设又加快了学习分析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2019年,开放智慧学习中心建设正式启动,标志着教育技术应用正在向智能化迈进。校务管理平台经过建设、整合与优化,已实现从“一门式”向“一站式”服务转变。同时,上海开放大学城域网的建成、无线网络全覆盖、云数据中心的应用和信息安全服务的升级,都为教育信息化应用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支撑。实践证明,教育信息化发展为开放大学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为学校的智慧校园建设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十年来,学校坚持学习型城市服务战略,不断提升终身学习供给能力,搭建起市民终身学习服务平台。学校始终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依托各类平台积极汇聚各类教育资源,创新探索多样化、高品质的终身学习服务:依托上海教育电视台,推出覆盖各年龄段人群的自制品牌节目,并精心打造了“学习中国”“周末开大课”等系列公开课,成为终身学习文化的传播平台;充分发挥上海市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指导中心的功能,构建形成全市性社区教育办学体系、终身教育资源配送体系和特色的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并积极推进学习型乡村的规范化和持续化建设;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目前为370多万学习者建立了个人学习档案,并建立了七种学习成果转换通道,正在积极推进“长三角地区开放教育学分银行”建设;建设上海教育资源中心,通过资源汇聚和共享,持续提升了在线终身教育资源的供给;上海学习网已经吸引了约510万名学习者注册学习,成为市民终身学习的主平台;市民终身学习需求和能力监测研究中心,连续多年开展调查研究,持续为市民终身学习服务提供数据支撑。此外,学校还通过建设“沪喀市民大学堂”、藏语言文字网等方式开展对口支援新疆、西藏和青海的终身教育服务。学校还拓展建设易班互联网教育生态圈,积极打造全国性思政教育示范网络平台。实践证明,随着市民终身学习服务功能的不断拓展,开放大学的社会服务优势得以彰显、服务能力持续提升,逐步成为上海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柱。   十年来,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持续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为开放大学转型提供不竭动力。按照开放大学建设与转型要求,学校确立了“适需应变、一专多能、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目标,采用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双手抓”,不断优化教师激励机制,实现学校事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步推进。学校大力支持教师提升学历层次、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及产学研项目,总校的“双师型”教师比例不断提高。学校还积极吸纳社会优秀人才加入开放教育教学改革,如聘任全国劳动模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包起帆为工匠学院院长,并成立了“上海工匠讲师团”,还与复旦大学等10余所高校组建了校外学科专家和本校教授领衔的“双负责”制的专业建设团队。学校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已选派120多名教师赴美、英、德等开展短期培训,并引进了英国开放大学的“工作坊”培训。2019年,启动实施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和名师工作室计划。学校积极建设科研基地,培养科研团队,已涌现出“曙光学者”“晨光学者”等一批科研骨干。实践证明,人才是改革转型的根本动力。开放教育师资为开放大学的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模式改革与科研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十年来,学校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积极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学校长期致力于建设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开放大学,并以开放大学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拓展了国家交流与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学校发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远程开放学习姊妹大学网络”主持单位的作用,持续举办多届国际会议和国际研修班,成为东亚远程教育中心;建立广泛多元的合作伙伴关系,设立SOU-UIL 项目合作办公室,并推进与知名开放大学的合作项目落地,打开了国际合作新局面;创新“海濡汇”国  际师生交流项目,成为开放大学国际交流品牌;通过建立“一带一路”国家的交流合作、开展海外华文远程师资培训等方式,形成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新模式。实践证明,扩大国际合作是开放大学走向世界、争取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渠道,有力支撑了开放大学内涵建设与改革转型。  十年奋进:在创新转型中迎来开大日新  十年守初心,十年共奋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指导下,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和教育部的关心支持下,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上海市教卫党委、市教委的全力推进下,在全校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学校迎来了开放大学转型的可喜成果,为今后新型大学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形成了“大学+系统+平台”的开放大学架构模式。  作为一所具有独立办学权的开放大学,学校办学能力显著提升。2014年,学校被批准增列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同年,学校获得招收外国来华留学生教育资质。2017年,学校获得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资格。2018年,学校通过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的中期汇报答辩。  在全市性终身教育服务系统建设方面,学校基于三个特色学院,启动探索建立“1个总校+多个中心”的多层次开放教育服务体系,同时在上海市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指导中心的指导下,构建形成“1个上海社区学院+16家区级社区学院+212所街镇乡社区学校+5275个居村委学习点”的社区教育办学体系。  在市民终身学习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学校构建了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指导平台、学习成果认证与转化平台、上海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市民数字化学习平台、教育城域网传输平台和思政教育示范网络平台等,成为上海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载体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柱。  2.形成了面向人人、“三教并举”的教育服务供给模式。  近十年,学校坚持学历教育、非学历培训和社区教育的“三教并举”发展,共培养本、专科毕业生27万多人,占学校办学以来的毕业生总数的一半。目前,学校在校生规模保持在7万多人,注册单科学习人次累计1.2万人次,每年各级各类非学历培训规模达50万人次,每年参与社区教育和市民终身学习活动的规模达360万人次。服务人群已拓展至外来务工人员及残疾人、老年人、服刑人员等特殊人群。  3.形成了与政府、高校、行业企业深度合作的办学模式。  学校不断深化合作办学模式,努力把大学办在社会之中,初步形成了三类合作模式:与政校联合开展面向特殊人群的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包括与市残联、市老龄委、市农委、市监狱局等合作开展的面向残疾人、老年人、新型农民和服刑人员等的教育服务;与高校联合开展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包括“双负责”制的专业建设团队等;与行业企业推进的“双元合作”模式,包括与市总工会共建的上海工匠学院、与市民政共建的民政学院以及传智播客学院、文化旅游学院、蚂蚁学院等面向行业企业专业人才的联合培养。截至2019年,开放大学办学系统共与101家企业开展合作,合作办学生源比例达20%以上。  4.形成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学校不断强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探索形成以PC、TV、移动终端等融媒体为支撑的,以学习者为中心、基于网络自主学习、远程支持服务与面授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2013年,学校获得高等教育上海市教学成果奖3项,其中“致力于教育公平的开放教育探索与实践”和“基于云环境的实验、实践创新虚拟平台建设”(第二完成单位)分别荣获一等奖,“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与创新”荣获二等奖。  5.形成了服务市民终身学习的人才培养“立交桥”。  学校深化实施电中—开大“直通车”,至今电中毕业生的接读率为55.14%;持续推进中职(高职)—开大专科(本科)“立交桥”项目,截至2019年,共有26所中高职学校参与,覆盖近1.5万名中高职学生;探索开放大学学历课程与职业证书课程的“双证融通”试点,实现15项职业资格证书与7个学历教育的专业对接。2018年,“沟通衔接各类教育,创建人才培养‘立交桥’——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探索与实践”项目,获得高等教育上海市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并获得2018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在推进从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转型的同时,上海开放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认可度不断提升,社会影响力显著增强。近年来,开大学生在全国和上海市计算机设计、决策仿真实践等大赛中获奖64项,其中特等奖和一等奖27项。根据第三方开展的毕业生学业评价和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结果,毕业生对学校的综合满意度逐年上升,2019年达到91.14%;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整体能力素质的满意度平均为95%。  十年前,从电视大学到开放大学,我们收获的是开放大学获批组建并顺利更名揭牌的喜悦。  十年后,从电视大学到开放大学,我们收获的是开放大学作为新型高等学校的初步成型。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学习型社会建设进入新阶段,开放大学建设当以高质量、高水平发展来提供支撑。这十年坚实的改革成果和显著的转型成效,将助力上海开放大学更加坚定、更加自信地向“具有上海特点、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开放大学”迈进!(杨晨 李娟 执笔) 

第03版:第03版

上海开放大学建校60周年杰出校友名单

摘要:容根南 宝山分校2014届护理学本科严月华 宝山分校2000届法学本科王林 宝山分校2014届法学本科王燕娇 宝山分校2015届护理学本科朱慧慧 航空运输学院2004届现代文员专科蔡斌 虹口分校2015届行政管理本科顾贝伶 虹口分校2012

在教育改革浪潮中谱写开放大学崭新乐章

摘要:    改革是时代发展永不褪色的主旋律。21世纪以来,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日新月异,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并催生了人类社会向学习型社会的发展演变。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九大报告都明确提出要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

第04版:第04版

忆往昔 讲讲我与开大的故事 看未来 为开大发展献言献策

摘要:  5月21日,上海开放大学举行办学体系内工作满30年教职工代表座谈会。学校党委书记楼军江、副校长王伯军与来自总校、离退休、系统分校教职工代表进行座谈。会议表彰了100位在上海开放大学系统内工作满30年的教职工。  座谈会上,与会人员畅所欲

《我和开大的故事》征文活动

摘要:  甲子华诞,沧桑砥砺,流年似水,春华秋实。为庆祝上海开大建校六十周年,总结我校取得的显著成就,激励开大人为办一流开放大学,建一流新型大学凝聚共识、汇集动力、整合资源,提升学校在社会和公众中的美誉度、知晓度以及影响力。学校于4月至8月开展了

“放飞梦想,寄语未来——给未来的自己写一封信”活动

摘要:  给未来的自己写一封信,留下一段成长的足迹,留下一份珍贵的回忆。在喜迎上海开放大学建校六十周年的日子里,学校在全体在校生中开展了“放飞梦想,寄语未来——给未来的自己写一封信”活动。本次活动共收到来信383篇。(学工办)

纪念建校六十周年新书发布会暨宣传片首映式

摘要:  5月21日,学校举行《上海开放大学建校60周年大事记(1960-2019)》和《奋进中灿烂——新型高校的十年转型路》新书发布会暨宣传片首映式。学校领导班子、校友代表、教职工代表和系统分校代表现场参会,会议同步向各分校及社会进行视频直播,

上海开放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332次访问,全刊已有320488次访问